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成都科技盛宴 —“世界未来科技论坛”隆重举行

资讯出处: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部资讯作者:发布时间:2016-07-04

    6月25日,作为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的重点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科技顾问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心承办的“世界未来科技论坛”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副市长苟正礼,市长助理韩春林等市领导出席论坛。论坛由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主持。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瑟·麦克唐纳,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程京院士,中国科学院丁汉院士等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们汇聚一堂,从生命科学探索,倾听宇宙声音的引力波,再到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趋势,这场解密未来科学“黑洞”的论坛,为成都带来了一场科技盛宴。共有来自省、市级部门和在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网络报名的社会听众500余人参加会议。

   唐良智市长在致辞中说,科技成就梦想,科技引领未来,科技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尤其在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正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日益成为引领着人类发展的主导力量,未来科技必将产生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的技术,推动人类生产力实现新的飞跃,未来科技也必将在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方面,展现出超乎我们目前难以想象的神奇的魅力。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国家战略布局的国家中心城市,当前,成都正在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号召,系统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推动在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积极依托成都科学城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促进基础科学繁荣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努力为未来科技发展贡献成都的力量。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成都的创新发展,为成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积极地建言献策,我们期待更多的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与在蓉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广泛的交流和深度合作,和我们携手一起努力的开创科学发展、城市转型、社会进步的美好未来。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在致辞中说,推进实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具有全球的视野,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技术趋势,这就要求要加强与国内外科学家的交流合作,通过举办类似的论坛,组织科学家们共同探讨前沿的科技发展规律,指导前瞻性地制定规划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未来。他指出,科技进步不仅是科学家和科技部门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关注世界科技的未来发展,共同推动产业科技的变革,为打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更好的实现科学技术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坛分为主题演讲和科学对话两个环节。

  在主题演讲环节: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分享了“我如何在一个小公司里发明了蓝色LED”,首次揭秘他的诺奖“前传”。他认为未来蓝光技术将会应用在更多领域,比如医疗技术和器械。同样,在某些领域,蓝光技术将被替代。未来十年,激光照明会被广泛使用。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拿大物理学家,加拿大女王大学研究主席,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主任阿瑟.麦克唐纳指出,前沿的科学需要科技的支持,粒子物理学能推动某些新技术的产生,能启发大量的国际合作和行业合作,相信成都一定能参与到这样的合作当中,取得大量的技术和发展,大量提升国际合作。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院士指出,大数据、智能化、移动户与云计算物联网结合的“大智移云”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新阶段的时代特征,IT加快与CT、DT的融合,催生社会经济发展新业态,营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功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挑战,要繁荣网络经济、建设网络强国。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陈雁北指出,引力波是在最近50年内开始进行的研究,一开始很可能目的性不是很强,最近终于看到的黑洞碰撞产生的引力波,给我们观测天文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在此背景下,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双黑洞的碰撞,还有看到其他的引力波源,并且其他的频段上对引力波进行观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介绍了精准医疗在中国的创新实践。他指出,精准医疗是精准诊断 + 精准治疗 ,目前实施以精准医疗为核心的集团化战略,已建立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全链条的精准诊断完整的工业体系,研发、生产了具有知识产权的部分生物芯片。他认为在医疗领域我们现在迎头赶上而且引领了国际的发展。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破除体制约束,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临床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丁汉教授认为,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但仍“大而不强”,核心竞争力与美、德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一个国家的工业离不开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为我国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向制造强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他指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是机器人,机器人研究正成为全球高科技竞争的新的生长点,未来我国将有潜力巨大的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空间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空间,而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将是科研热点。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首席科学家丁洪研究员认为,新材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而基础科学更是推动新材料被发现的根本原因。当下超导技术主要应用在核磁共振、磁悬浮列车、受控核聚变、高温超导电缆、超导量子干涉仪、高温超导电机等,而室温超导将是超导的未来。他认为以超导为代表的量子科学,将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IBM中国研究院研究总监、IBM大中华区技术专家委员会主席苏中给大家介绍了模仿生物体现的类脑计算。他认为,我们的认知能力都来源于大脑。大脑有一千亿个神经原,是一个非常海量的核心,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种神经原里面的参数可以通过数据的方式做充分的训练,促进我们在很多领域深度学习。提纲研究发现,计算机尤其是在图象识别和语音识别领域的深度学习甚至比人好,这些新的技术可能是推动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很重要的方向。

   在科学对话环节: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记健康慢病检测平台联合创始人康桂霞和地奥集团副总裁姬建新、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徐济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石虎兵等知名专家们围绕“生命科学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解读了生命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他们认为,医学的数据到现在为止,原先的数据都服务于业务流程,有大量的文本,蕴含了大量的信息,无论是临床,还是医疗服务等其他领域,都有非常大的价值。大数据结合医疗是未来之路,精准医疗将为重大疾病治疗带来新突破,下个10年,精准医疗的迅速发展,将给普通人带来希望,让多数人享受精准的个性化医疗。

   中国科学院丁汉院士、IBM中国研究院研究总监苏中、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副总裁罗龙宝、毕马威中国科技及信息业主管合伙人吴剑林、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程洪教授、四川成焊宝玛焊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品朝等知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脑力碰撞。他们认为,人工智能会是下一次产业革命,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类重复低效的体力劳动,人工智能将解放人类重复低效的脑力劳动,因此肯定将对某些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下一代新的高精尖科技领域。但人工智能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它对人类的代替也是缓慢的过程。人的有些特性,尤其是情感方面,人工智能难以模拟。未来十年,制造业的无人化、机器人化是在世界抢占发言权的最好机会。

分享至: